唯塑传播网

塑料产业服务平台

海量资源
咨询热线
广告

如何处理PP中空板耐候性差的问题

2025-08-27 10:35 来源:唯塑传播


PP中空板耐候性差(如户外使用后易变脆、变色、开裂)主要源于聚丙烯(PP)本身的化学特性——分子链中含有叔碳原子,易受紫外线、氧气、温度变化等环境因素影响发生氧化降解。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原料配方优化、生产工艺调整、后处理防护三个维度综合施策,具体方法如下:
 
一、优化原料配方,增强抗老化能力
配方是提升耐候性的核心,通过添加功能性助剂或调整原料比例,从源头抑制降解反应。
1.针对性添加抗老化助剂
根据使用环境(如户外暴晒、高温高湿等),选择适配的抗老化助剂,形成“协同防护体系”:
紫外线吸收剂(UVA):如苯并三唑类(UV-326、UV-327),能吸收290-400nm的紫外线,减少PP分子链的光氧化。添加量通常为0.1%-0.5%,需与其他助剂配合使用。
受阻胺光稳定剂(HALS):如癸二酸双(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Tinuvin770),通过捕获自由基、分解氢过氧化物,延缓光老化。与UVA协同使用时,耐候效果可提升3-5倍,添加量0.2%-1%。
抗氧剂:抑制热氧化降解,常用复配体系(主抗氧剂+辅助抗氧剂):
主抗氧剂(如受阻酚类1010、1076):捕获自由基,阻止链增长;
辅助抗氧剂(如亚磷酸酯类168):分解氢过氧化物,与主抗氧剂协同增效。总添加量0.1%-0.3%。
增效剂:如炭黑(粒径20-30nm的高结构炭黑),不仅能吸收紫外线,还能导热降温,添加量2%-5%(但会影响板材透明度);或氧化锌、二氧化钛(金红石型),兼具遮光和抗氧作用。

2.控制回料比例,避免“二次老化”
回料(回收的PP中空板)因已发生一定程度的降解,分子链断裂、助剂流失,耐候性远低于新料。若回料比例过高(超过30%),会显著降低板材整体耐候性。
建议:户外用板材回料比例控制在10%-20%以下,且回料需经过严格筛选(剔除严重老化、变色的废料);
回料使用前需重新补充抗老化助剂(因旧料中助剂已消耗),可按新料配方的50%-80%追加。

3.选用耐候性更强的基础原料
优先选择共聚PP(如嵌段共聚PP),其分子链结构更稳定,耐老化性优于均聚PP;
若对耐候性要求极高(如长期户外暴露),可掺入少量耐候性树脂(如HDPE、EVA),比例5%-10%,改善PP的抗紫外和抗冲击能力。
 
二、调整生产工艺,减少内应力与降解
生产过程中若工艺不当,会导致PP分子链受损或内应力累积,间接降低耐候性:
1.控制挤出温度,避免过度降解
PP在高温(超过230℃)下易发生热氧化降解,导致分子量下降、抗老化助剂失效。需优化挤出温度曲线:
料筒均化段温度控制在180-210℃,模头温度200-220℃;
避免局部温度过高(如模头死角),定期清理料筒和模头内的焦料,防止降解物污染原料。

2.优化冷却工艺,降低内应力
冷却不均匀会导致板材内部残留内应力,在环境变化(如温度骤变)时易开裂。建议:
采用“梯度冷却”:定型套前段冷却水温稍高(50-60℃),后段逐步降低至20-30℃,减少内外温差;
确保冷却均匀性:检查定型套喷水/喷气装置,避免局部冷却不足或过度。

3.控制牵引速度与张力
牵引速度过快或张力不均会导致板材纵向拉伸过度,分子链取向不合理,耐候性下降。需使牵引速度与挤出速度匹配(拉伸比控制在1.1-1.3倍),并保证牵引辊两端压力一致。
 

三、后处理防护,延长户外使用寿命
对已生产的PP中空板,可通过后处理进一步提升耐候性:
1.添加遮光层或复合结构
对透明或浅色板材,可在生产时复合一层黑色或深色遮光层(含高比例炭黑),阻挡紫外线穿透;
采用“芯层+表层”复合结构:表层使用高耐候配方(新料+足量助剂),芯层可适当使用回料,平衡成本与性能。

2.规范储存与使用条件
成品板材应避免长期露天堆放,储存时覆盖遮阳布,远离热源;
户外使用时,尽量避免板材直接暴露在强紫外线环境(如加装遮阳棚),或选择深色板材(深色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更强,可减少内部降解)。
 
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使用场景(如暴露时间、气候条件)调整方案——例如热带地区需重点强化抗紫外能力,而寒冷地区需兼顾抗冻性(可适当添加增韧剂)。

广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