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塑传播网

塑料产业服务平台

海量资源
咨询热线
广告

PET片材的厚度不均问题如何解决?

2025-08-21 15:42 来源:唯塑传播


PET片材厚度不均是生产中常见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后续加工(如热成型、印刷)的精度和产品稳定性。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备调试、工艺参数优化、原料控制三个核心环节入手,具体方案如下:
 
一、优化模头结构与调试,确保熔体分配均匀
模头是决定片材厚度的关键部件,其内部熔体流动的均匀性直接影响厚度偏差。  
1. 清理模头与调整模唇间隙  
停机后彻底清理模头内残留的焦料、杂质(尤其是模唇部位),避免因异物堵塞导致局部熔体流速异常。  
采用精密测厚仪(如激光测厚仪)实时监测片材横向厚度,通过模头两侧的调节螺栓(每侧通常有多个调节点)微调模唇间隙:厚度偏厚处调小间隙,偏薄处调大间隙,每次调节幅度控制在0.01-0.02mm,避免过度调整导致波动。  
2. 检查模头温度分布  
模头各区段(进料区、计量区、模唇区)温度需均匀稳定(偏差≤±2℃),可通过红外测温仪检测模头表面温度,若局部温度过低,会导致熔体粘度升高、流速减慢,使对应区域片材偏薄;反之温度过高则流速加快,片材偏厚。  
调整模头加热棒功率,确保各区温度符合设定值(通常与挤出机熔体温度匹配,约260-280℃)。  
 
二、稳定挤出与牵引系统,平衡熔体输出与拉伸速度
挤出速度、牵引速度的匹配性及稳定性,是避免纵向厚度波动的核心。  
1. 控制挤出机螺杆转速与熔体压力  
螺杆转速波动会导致熔体输出量不稳定,需采用变频调速系统,确保转速偏差≤±1rpm。  
安装熔体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模头入口处压力(通常控制在10-20MPa),压力波动过大会导致熔体流速不均,可通过调整螺杆背压(增加背压可提高熔体均匀性)或进料速度稳定压力。  
2. 同步牵引速度与挤出速度  
牵引速度过快会拉伸片材导致变薄,过慢则会使片材堆积变厚。需通过张力控制系统(如磁粉制动器)保持牵引张力稳定,同时将牵引速度与挤出速度的比例设定为固定值(根据片材厚度需求计算,通常拉伸比在1.1-1.5之间)。  
检查牵引辊的平行度与表面精度:若牵引辊两端高度不一致或表面磨损不均,会导致片材两侧受力不等,出现横向厚度偏差,需定期校准辊筒水平度并更换磨损部件。  
 
三、优化冷却定型工艺,减少内应力导致的变形
冷却速度与均匀性会影响片材的内应力分布,间接导致厚度不均(如边缘翘曲被误判为厚度偏差)。  
1. 调整冷却辊温度与压力  
冷却辊需采用分区控温(通常前辊温度略高于后辊,如60-80℃),确保片材上下表面冷却速度一致:若上辊温度过高、下辊过低,片材上表面收缩慢、下表面收缩快,易导致中间厚、边缘薄;反之则边缘厚、中间薄。  
均匀调整冷却辊压力(两侧气缸压力偏差≤0.05MPa),避免因局部压力过大导致片材被“压薄”。  
2. 控制冷却水量与水温  
确保冷却辊内部水路通畅,无堵塞或局部结垢,避免因散热不均导致片材局部温度过高、收缩异常。  
水温控制在20-30℃(温差≤5℃),水温过高会降低冷却效率,导致片材定型不足、厚度波动;水温过低则冷却过快,易产生内应力,后续存放中可能因应力释放出现二次变形。 
 
四、原料与环境控制,减少熔体流动性波动
1. 保证原料熔融均匀性  
原料需充分干燥(水分≤0.01%),避免水分在高温下蒸发形成气泡,干扰熔体流动。  
若使用回收料,需控制比例(通常≤30%)并筛选杂质,回收料中残留的助剂或降解分子会导致熔体粘度不均,加剧厚度偏差。  
2. 稳定生产环境  
车间温度控制在25±3℃,湿度≤60%,避免环境温度剧烈波动影响模头散热和熔体流动性。  
减少车间粉尘,定期清洁设备表面,防止杂质落入模头或牵引系统。  
 
解决PET片材厚度不均的核心逻辑是:确保熔体在模头内分配均匀→挤出与牵引速度稳定匹配→冷却定型过程受力与温度均匀。实际生产中需结合在线测厚系统(如扫描式测厚仪)实时监测,通过“模头间隙微调+工艺参数固化+设备定期校准”形成闭环控制,将厚度偏差控制在±0.02mm以内(高精度场景)。

广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