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价格降了,采购却更加烦恼了
2025-09-29 来源:
最近,我们走访了一些企业,与这些企业的采购部门负责人、资深采购专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中很多人提到一个共同烦恼:在塑料原料价格透明化的当下,成本控制反而成了更棘手的任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采购人员对塑料原料价格的掌控力已远超十年前。如今,他们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各种主流原料的当日报价、价格曲线,甚至能获取上游石化厂的调价通知。
这种透明化本是行业进步的体现,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塑料原料价格持续低迷,采购人员却丝毫提不起劲。
“原料价跌得明明白白,我们采购的成品却纹丝不动。”某家食品企业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无奈地说道:“老板自然也知晓塑料原料价格降了,所以就会时不时关心下采购成本的事情。这对我们来说,就会面临不小的压力。”
毕竟,每一年开始的时候,公司每个部门都会有预定目标。销售部门是销售额,生产部门是产量和品质,采购部门则是成本的控制。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成本控制远非压价那么简单——优质供应商是长期筛选的结果,不仅要保证每批次产品的质量指标要达标,还要能应对市场行情的订单波动。
比如,某个产品忽然在互联网爆红,就要相应的增加订单才行。若供应商没有足够的产能储备,很容易导致生产线断供,造成不小的损失。所以,这就很考验供应商的能力。

为了在“保供应”和“控成本”间找平衡,采购人员通常会想到引入竞争机制——多找几家供应商比价,通过竞争倒逼价格下降,但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常规塑料包装产品。
比如常规的PE包装袋,市场上就十分常见,也很容易找到优质的供应商。通过比价、样品测试、小批量试产都容易推进,甚至能通过年度招标对产品成本进行非常好的控制。
可遇到非常规产品,这条路就走不通了。比如食品级BOPP的复合印刷膜,市场上本就没那么容易找到更不用说控制成本了。
此外,让采购人员头疼的还有新品配套需求。有时候,新品开发需要比较特殊的包装产品,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这类产品开发周期可能会长一些,最终结果也未可知,想要找到同频的供应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这些烦恼,各类塑料、包装行业展会成了采购人员的“主战场”。所以,在许多展会上,总能看到采购人员的身影。毕竟,线下找供应商,不仅能看资质和报价,还能当面聊产能、试产周期,甚至能找到为小众行业配套的‘专精特新’供应商,效率比线上筛选高很多。
从“原料价格透明”到“成本控制落地”,看似只差一步,却藏着采购人员无数的权衡与博弈。在塑料产业链上下游博弈加剧的当下,如何平衡“降成本”与“保供应”,已然成为采购人员的核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