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PET片材生产过程中出现晶点或僵块?
2025-07-30 15:26 来源:网络
PET片材生产中出现的晶点(僵块、鱼眼)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缺陷,其核心成因是原料未充分熔融、局部过热降解或异物混入。针对这些根源,可通过以下系统性方法避免:
一、严格控制原料质量与预处理
1.优化原料选型与配比
优先选用聚合度均匀、熔融指数(MI)稳定的原生PET切片(如特性粘度IV值0.7-0.8dl/g),减少低分子量或过度交联的再生料比例(再生料占比建议≤30%,且需经严格筛选去除焦粒)。
禁止混入PE、PP等异种塑料(熔点差异大,难以共熔),或添加未预处理的回收料(可能含金属杂质、交联块)。
2.强化原料干燥与筛分
干燥过程不仅需控制含水率(≤0.005%),还需通过振动筛(80-120目)去除原料中的机械杂质(如金属屑、未粉碎的硬块)和过大颗粒。
干燥设备(如双锥真空干燥机)需定期清理料斗死角,避免残留料长期受热结块(建议每批次生产前吹扫3-5分钟)。
二、优化挤出塑化系统参数
1.精准控制挤出温度与剪切
设定阶梯式温度曲线:机筒前段(进料区)180-220℃,中段(压缩区)240-260℃,后段(计量区)260-280℃,模具温度270-285℃(避免局部超290℃导致PET降解交联)。
调整螺杆转速与长径比:螺杆转速建议30-60rpm(根据机型匹配,确保剪切充分但不过度);选用屏障型螺杆或混合段螺杆(如BM螺杆),增强熔体均化效果,减少未熔粒子。
2.减少设备内物料滞留
定期检查螺杆与机筒间隙(正常≤0.3mm),磨损超限时及时更换(间隙过大会导致“溜料”,塑化不均)。
生产停机前,需用清洗料(如PET专用清洗母粒)彻底清理螺杆、机筒及模具流道,避免残留料冷却后结块(下次开机时随熔体挤出形成晶点)。
三、优化模具设计与维护
1.消除模具流道死角
模具流道采用流线型设计(如圆弧过渡),避免直角、窄缝等易滞留区域;流道表面抛光至Ra≤0.02μm,减少物料附着。
模具唇口处加装静态混合器,通过熔体二次混合破碎未熔粒子,尤其适用于透明PET片材生产。
2.定期清理模具与过滤系统
每生产8-12小时,检查并清理模具唇口(用铜刷或专用刮刀去除焦粒);每24小时更换过滤网组(建议采用120-200目多层滤网,拦截杂质和未熔块)。
若使用回收料比例较高,可在挤出机与模具间增设熔体过滤器(如自动换网器),实时过滤异物。
四、工艺辅助控制措施
1.添加相容剂或增塑剂
对含再生料的配方,添加0.5-1%的PET相容剂(如马来酸酐接枝PET),改善再生料中交联成分与基体的相容性,减少分散性晶点。
适量添加(≤3%)低分子聚酯增塑剂(如己二酸二辛酯),降低PET熔融粘度,促进粒子塑化(需注意控制添加量,避免影响力学性能)。
2.实时监控与快速调整
在牵引段加装在线视觉检测系统(如CCD相机),实时识别0.05mm以上的晶点,超标时自动报警,及时停机排查(如原料污染、滤网堵塞)。
生产过程中若突然出现晶点增多,优先检查:①原料是否更换批次(熔融指数差异大);②螺杆转速是否波动(剪切不足);③模具温度是否骤升(局部降解)。
总结
避免晶点或僵块的核心逻辑是“预防未熔、消除滞留、拦截杂质”:通过原料净化与预处理减少源头隐患,通过螺杆与温度优化强化塑化均匀性,通过模具优化与定期清理避免物料降解滞留,最终结合在线监控实现闭环控制。对于高透明PET片材(如食品包装),需进一步提升工艺精度(如过滤网目数提高至200目),将晶点数量控制在≤1个/㎡(直径≤0.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