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塑传播网

塑料产业服务平台

海量资源
咨询热线
13302257631
精确配对
首页 | 行业速递 | 行业知识 | 行业特写 | 机械设备 | 塑料制品 | 展会 | 原料 | 视频

关于发改委塑料新政的探讨(一)

2020-02-27  来源: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


 
       2020年1月16日,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阐述了对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思考和要求,成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提出了对一次性塑料制品逐步限制淘汰的时间表,以及提高废塑料回收再利用效率的原则与措施,并指明了塑料产业绿色发展的方向。由于涉及面广,《意见》一经发布,便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人们对塑料新政和行业未来的思考和讨论,在与新冠病毒斗争中,化工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医疗卫生用品和材料,其中塑料也发挥着独特优势和作用。
 
      2月10日,《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以下简称《海南规定》)正式发布,这是《意见》之后国内针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首部地方法规。
 
      海南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塑料污染治理问题上也一马当先。针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法规在2018年完成起草,并于当年12月30日和2019年4月3日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相关的实施方案、禁限名录和技术标准也随后陆续发布,形成了较齐备的地方法规体系。
 
      海南对禁止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种类实行名录管理,名录动态更新,由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首批禁止产品包括含有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一次性袋类和餐饮具类。对于列入名录的产品,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均被禁止,并由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进行替代。
 
      我们将《意见》和《海南法规》中的要求进行对比(如下表),发现海南特区对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执行力度明显强于全国,而且在禁止品类的内涵上也更加丰富。
 
      一、淘汰类产品对比
 

 
      1. 购物袋。
 
      《海南法规》重点袋类不仅包含了发改委的《意见》中的购物袋,还包含了日用塑料袋、纸塑复合袋和塑料垃圾袋。日用塑料袋是日常包装使用且不以携提为目的塑料袋,纸塑复合袋多用于水泥、饲料、化工、肥料等商品包装;而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塑料垃圾袋的用量也较以往有较大增加,因此《海南法规》的影响范围较《意见》更大。
 

 
      2. 餐具。
 
      相较于发改委《意见》中对一次性塑料餐具分区域有步骤地淘汰措施,《海南法规》则一步到位,将盒(含盖)、碗(含盖)、碟、盘、饮料杯(含盖)等十种一次性塑料餐具都纳入第一批禁止名录【见2019年7月23日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征求意见稿)】,餐饮行业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好应对。
 

    
      二、禁限和替代措施对比
 
      2019年9月9日召开的深改委第十次会议确定了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总原则,即“积极应对塑料污染,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发改委《意见》也按照有力有序有效的原则,制定了分地区分类别分阶段的禁限和替代方案,明确了各阶段主要目标,既着重解决塑料污染领域的热点问题,又兼顾各行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相对更加合理。
 
      而《海南法规》则将自2020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起,对其禁止名录中的塑料制品实行全面的淘汰,并以“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进行替代,尽管考虑到海南省的塑料制品规模相对较小且海南作为生态示范特区的引领作用,此举还是显得颇为激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将面临来自各行业传统和普通民众消费习惯的阻力,以及“全生物降解塑料”替代产品保质保量供给的压力。
 
      我国是塑料生产和使用大国,面对巨大的塑料污染压力,十几年来国务院和各部委陆续采取了多项政策和行动,如2008年国务院禁塑令,2012年土壤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17年起逐步禁止废塑料进口,2018年无废城市建设,2019年生活垃圾分类行动等。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塑料污染问题的根源在缺乏有效的废弃物管理体系,以及人们对塑料废弃物的不当处置。解决塑料污染一方面需要加大立法、政策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分工科学、协调联动的塑料废弃物回收和处置管理体系。
 
      在政策先行先试的同时,我们也要科学衡量改革成本,分步推进,综合施策,适当设置改革缓冲区,做到合理地禁限、有效地替代,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作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交流与外企委员会可持续发展工作组